認識客家

  1.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簡稱「Hakka」(客家話:客家,白話字:Hak-kâ)[a],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漢族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
  2. 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遷徙運動中形成,客家人在歷史上曾經歷五次遷徙,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內外播散期,客家人遷徙的原因,有皇權變更、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等。
  3. 客家這一稱謂,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給客制度」及唐宋時期的「客戶」制度。客戶制度原本並非現今大眾認知的客家人專屬,如於明清時期移入西南地區使用西南官話的漢族移民在當地亦被稱為客家。
  4. 客家之稱源於清朝初年,當時廣東四邑地區以地主自居的四邑族群冠予客家,是一個他稱。之初仍無客家之稱,而只有土籍、客籍的區別。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
  5. 一千多年來客家先民從中原向外遷徙,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和海外各地。客家人的第一次遷徙發生在東晉年間,位於河洛之間的漢魏洛陽故城為當時的國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
  6. 客家人的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水。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河南洛陽。「根在河洛」並不是指所有客家族群都出自河洛,其範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7. 河洛文化是指產生的在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由於河洛文化在閩、贛、粵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傳播,所以河洛文化也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之源。中源河洛地區漢人南遷生活和生產的歷史已有1300多年,客家文化伴隨著遷徙、發展孕育出成熟的客家文化散落世界各地。 客家文化源於河洛文化,而河洛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的源頭和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其它地域文化的影響十分巨大。
  8. 歷史上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中原漢人南遷,抵達贛、閩、粵等地區與當地的土著居民雜處最終形成相對的客家民系,並創造出一種與河洛文化相融共通又別具一格的客家文化、贛文化、閩南文化、廣府文化。
  9. 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河洛文化一脈相承,表現為團結誠信、勤勞節儉、崇文重教、尊老愛幼、耕讀傳家、尊宗敬祖、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海納百川和開放精神等。

「客家人」的由來

2021年8月23日

【愛傳媒楊秉儒專欄】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以及江西的贛州地區18個縣市區、福建西部,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

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山歌別具風格。

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產,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於進取。近代客家族群經「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僑居南洋一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混血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歷朝歷代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人長久通婚混化之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漢族。

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族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中國各境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贛州、惠州、梅州、汀州。

客家人的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水。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河南洛陽。

「根在河洛」並不是指所有客家族群都出自河洛,其範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而客家人的形成與中國歷史的大變動、民族大融合是分不開的。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

中國北方開發的早,東南沿海一帶相對開發較遲而又幅員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讓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

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在北方往南遷徙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源」而紛紛定居於江南、嶺南地區。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為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設有驛道;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為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入嶺南道路有四:一由荊襄道路南下湖南,經湘水、靈渠、桂江、西江進入珠江三角洲;一由湖南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長江、贛江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粵東。

道路的暢通為歷代客家先民南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而清朝的拓墾政策,如康熙23年的「遷海復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為客家人的再遷徙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至於北方漢人南遷歷史記載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於何時,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始於秦,也有人認為始於漢或三國、或西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說遷移,莫衷一是。

一般認為客家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5次,第一次大遷徙是受兩晉「八王之亂」以及後來「五胡亂華」等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

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進入襄陽,沿著漢水遷移到今天安徽、江蘇一代,也有一部分南遷到了江西、湖南等地。

第二次大遷徙則是在唐代。「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由盛而衰。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黃巢在江南連續攻占州縣,並且刀鋒直指長安。唐王朝統治如風中殘燭,岌岌可危了。

當時大唐帝國最後的支柱和屏障,是坐鎮江南的潤州刺史、鎮海州節度使高駢。高駢久居揚州,手中掌握著精銳兵馬7萬多人,而且雄踞江南數省富饒之地。但高駢對唐僖宗的命令毫不放在心上,不發一兵一卒堵截黃巢起義軍,致使黃巢大軍二十多萬人,渡過長江淮河,進逼長安。唐僖宗大怒,罷去了高駢的官職。高駢索性起兵造反,割據江淮。

其後,為爭奪江淮之地,唐王朝派出了秦彥降服高駢,地方割據勢力代表楊行密、朱溫、孫儒等輩紛起,孫儒殺死秦彥割據江淮。此後,便進入了各地方勢力反覆爭奪江淮之地的大混戰,史稱唐末江淮大戰。

唐末江淮大戰歷時6年,導致了唐王朝最後的支柱和經濟來源地喪失,朱溫在混戰中迅速崛起,最終滅掉了唐朝。江淮大混戰的最直接後果,是導致了自西晉以來遷移的大量漢人紛紛逃離,進入相對安寧的江西避難。

江西在唐朝時期處於節度使危全諷的控制下,《譚全播傳》曾記載:「危全諷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當時的兩廣和福建等地還是蠻荒之地,江西相對開發較早,加之社會環境穩定,距離江淮又近,於是江西成為了遷移者最好的選擇之所;所以現今有大量的客家族群的祖譜顯示祖上由江西遷來就是這個原因,當時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江西),更徙至閩南(福建);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也有不少族譜記載,祖輩從南京遷來,也沒有錯誤。

因為當時的南京自陳後主亡國之後,便成為了各勢力爭奪的對象,又處於江淮勢力一帶,因此南京的住民也有大量遷移到江西的。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

第三次大遷徙則是在兩宋時期。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為躲避元朝的追捕誅殺,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徵。

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嘉應各地(即為廣東梅州)。主要原因是嘉應各地(廣東梅州)位於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窪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應嘉地區一度變為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

由於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現今廣東梅州一帶,從而使梅州成為客家族群的重要腹地,成為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總之,這一時期的遷徙是在第二期基礎上由贛南、閩西遷至粵東、粵北地區。

第四次大遷徙則是在明末清初。這次遷徙原因,一方面是族群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例如明朝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

清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時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廣填四川」時遷往四川、廣西、雲南等地。

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臺灣。

這一期的遷徙路線是:主要由第二、三期舊居,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臺灣等地,還有小部分從閩西、粵北、粵東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至於第五次大遷徙則是在清朝同治年間,主要是受「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引起的客家人的再次大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是發生在西元1854年至1867年間,廣東土著廣府人與客家人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持械鬥毆事件;而「廣東西路事件」的起因,與「太平天國」之亂脫離不了關係。

1854年,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廣東天地會發動了一次反清起義。起義軍自稱「洪兵」,即洪門造反軍之意。洪兵起義的軍隊以土著廣府人為主,起兵後即開始圍攻廣州城,而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坐困孤城,岌岌可危。

當時大清國內憂外患,太平天國等國內叛亂四處皆是,沒兵將可調,那時候比較流行團練、募勇,也是朝廷應對危機的法寶。葉名琛剛開始是大量募勇,可戰事持續不停,政府財政赤字,沒錢了。葉名琛就以官銜官職為誘餌,股東有錢的鄉紳出錢招募族人與朝廷官軍攜手作戰。

在這個過程中,由客家人組成的客勇就應運而生。在協助政府軍鎮壓洪兵的過程中,鶴山、高要、開平等地的部分客勇乘機公報私仇,對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摩擦矛盾的廣府人進行打擊報復,燒殺搶奪了不少廣府人,而廣府人一看,這樣下去還得了?於是周邊開平、恩平、鶴山、高明也跟著舉旗而起,開始跟客家人玩命了。

客家人也不讓步,誰怕誰啊,也挑選壯丁對幹起來,你來我往,至此民間最大最慘烈的土客持械私鬥正式爆發。

那麼,當時的兩廣總督府管不管這事呢?這時候,一邊是「太平天國」之亂加「廣府洪兵造反」,另外一邊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英法聯軍都殺到北京去了,哪裡還有時間去管這民間鬥毆案?

一時之間,雙方真刀真槍上場,越殺仇恨越深,仇恨越深就越停不下來,這場大械鬥禍起於五邑地區,蔓延至雲浮、肇慶、陽江、茂名等地,這一鬥就是血雨腥風的13年,導致雙方死亡人數達到數十萬之多。

剛開始的前6年,滿清政府並不把這場械鬥事件當回事,認為只是簡單的聚眾鬥毆。中間3年,才發現事態嚴重,想讓雙方講和,但是這時候土客雙方已經殺紅了眼,哪裡停得了手?

最後3年,滿清政府受到廣府人的壓力,圍剿安撫並用,主要是圍剿客家人;這時候,由於朝廷兵力的介入,這場械鬥已經演變成為客家人與官府的對抗了。經過13年的拼鬥,客家人也厭倦了殺來殺去,最後以求撫而告終。

「廣東西路事件」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客家人口銳減,如四邑地區在械鬥發生前,客家人可占當地總人口約五分之一,而械鬥結束後只占當地總人口的百分之三;械鬥之後,客家人求撫,那就總得有個好的安排。

要客家人再與廣府人同處一地,已經不可能了。除了台山清赤溪廳、高明五坑和鶴山雲鄉等地的客家人外,其他的客家人或返回原籍,或被安插在廣東的高州、廉州、雷州和海南島的瓊州,以及廣西東部;加上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滿清政府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飄洋過海到臺灣島、海南島,或者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以及遠渡重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

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向海外大規模移民,也形成了大量的廣東華僑,也正是大量廣東華僑的形成,使得廣東人的視野、思想變得更加國際化和現代化,為今天廣東經濟的騰飛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以上五次的大遷徙,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單指客家族群的遷徙;一般認為,南宋以前的遷徙,是客家先民的遷徙,南宋以後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客家的遷徙並不是像水波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也不像射箭一樣,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渙散的遷移。正如同在臺灣的客家族群遷徙史。

在臺灣的客家族群,為臺灣島上的第二大族群;祖籍大多源自中國廣東省粵東地區,少部分源自福建省。臺灣客家族群渡臺時間相當早,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時發現,荷蘭人占領台灣的時期,荷蘭人與臺灣原住民溝通,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故此,尹章義教授認為客家人與閩南人幾乎是同時抵達臺灣,甚至可能更早。

明鄭覆亡後,清朝康熙皇帝採納明鄭降將施琅的建議,頒布渡臺禁令(南明時期,廣東惠州、潮州的客家族群大多幫助鄭成功對抗清軍),施琅嚴禁粵民渡台,造成臺灣客家族群人口數遂逐漸不如在臺灣的福建族群,而後客家族群又在閩粵械鬥中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丘陵地。

於是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亦有部份地區的客家人在人口數居上風,得以居住在平原或沿海鄉鎮;在來臺的時間早晚上,學者尹章義認為,客家人並沒有來臺較晚,也不是主動選擇類似原鄉地形之丘陵地來居住,早期影響臺灣客家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為多次的閩粵械鬥及樟腦採集。

以高屏六堆為例,六堆客家族群的成因,是因為於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起義的「鴨母王」朱一貴與杜君英之間,朱一貴的部眾以閩籍漳、泉二府為主,而杜君英集團成員的組成則包括了閩籍漳、泉墾民和粵籍使用潮州話的潮州潮陽、揭陽、海陽一地墾民與客籍傭工;最後分裂為閩、粵對立。

朱一貴與杜君英「閩、粵相爭」,引起了下淡水溪(今高屏溪)不願附眾起事,但卻又同樣來自粵屬潮州的客籍墾民的危機感。六堆地區的客籍墾民遂於5月聯合當地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一萬餘人,涵蓋來自粵省潮州所屬的鎮平、程鄉、平遠、大埔,和閩省汀州所屬之永定、武平、上杭各縣客籍墾民,在屏東縣萬丹社上帝廟(今屏東萬丹萬泉寺)集會,分設前、後、左、右、中、巡查營以及先鋒營等七營衛鄉自保。並在5月中至6月中之間,以武力清除下淡水溪東岸漳州、泉州籍墾民的勢力,嚴防朱一貴勢力的進犯。

同年6月18、19日,二軍大戰於下淡水溪,最後以七營大敗朱一貴部隊收場,而後,當地客家人為了保鄉衛土,取消巡查營,將「堆」(意思通「隊」)取代「營」,以和官軍有別,六堆分成前堆、後堆、中堆、左堆、右堆、先鋒堆,各堆設置一名總理及監軍,六堆共同推舉正副「大總理」各一名統領軍務,以常態性的團練組織維持其族群生存及地方治安。

而發生在道光十年(1830年)的台北盆地閩粵二族因爭地盤發生的械鬥,客家人則因為人數較少,在這場械鬥中落敗,被迫遷至開墾較晚、較貧瘠的山麓與丘陵地帶。至於高雄美濃地區,則是客家人在原漢衝突中,從臺灣原住民手中搶來的。

桃園新屋地區位於沿海平原,原有平埔族原住民族及閩南泉州人先後開墾,後因客家移民日增,成為客家地區,永安漁港亦成為臺灣唯一以客家籍為主體的漁港。而現今花東地區、臺南楠西區、南投埔里等地的客家族群,則多為日據時代,因樟腦業盛行,紛紛自臺灣各地因從事樟腦業而遷徙。

時序來到現代,雖然臺灣客家族群人口比例較高的區域集中於桃竹苗以及南臺灣六堆地區與東臺灣的花東縱谷一帶,但由於都市化的影響,客家族群也大量湧入都會區定居。現時臺灣客家族群人口數以桃園市居冠,其次為新北市、臺中市。

行筆至此,最深刻的感想就是,我們的老祖宗怎麼那麼愛械鬥?還在中國大陸時就在械鬥,遷徙到臺灣之後一樣在械鬥;數不清的「原漢衝突」、「漳泉械鬥」、「閩粵械鬥」、「縣里械鬥」、「異姓械鬥」、「同姓宗族械鬥」、「頂下郊拼」、「職業團體械鬥」…,整個臺灣島幾百年來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械鬥火拼史」,造成的結果,就是當年的先民必須以各種不同起因的大小械鬥,來決定臺灣各種不同族群的地盤分布,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臺灣島民潛在意識裡普遍不相信政府、律法,一切以拳頭大小話事,法治觀念始終無法提昇,甚至族群之間彼此對立,互不信任的後遺症吧!

作者楊秉儒,為資深媒體人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823001039-260405

  1. 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種:(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3)南方土著融合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3. 一般認為,客家民系是少數南遷漢族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畲、瑤等人口居多數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徵及表現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一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一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徵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4. 客家人的祖先是原籍爲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客家,又稱爲客家民系,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現聚居在廣東、江西、四川、廣西、湖南、台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廣東的梅州和惠州、江西的贛州、福建的汀州,被稱爲中國客家的四大州,這四大州的人口主要是客家人構成,是名副其實的「客家人之州」。
  5. 至於向海外遷徙的開始源於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節義之士,起而號召舉旗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的隨鄭成功到台灣,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於是大量客家人遷至四川。清末時期不少客家人亦下南洋至東南亞各國發展,二十世紀中葉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
  6. 「客家其實是一種相對應的稱呼。」已由人類學和社會學中取得印證。所謂土客之爭,客家意指由外地遷徙而來,先來者對後到者所加諸的稱呼,是一種由「他覺」而「自覺」的歷程。依照社會學概念,族群分野,講求的是歷史和文化認同。而今台灣的客家人認定,早已不侷限在「血緣論」的條件,而是符合「文化認同論」的先進思潮。《客家基本法》則採用務實定義,只要具有「客家血緣」或是「客家淵源」,並且「自我認同」,就算是客家人。
  7. 「客家是分散又聯繫的族群。」客家研究中,世代遷徙是族群演進的重要軌跡。「客家人像鳥,是覓食的民族。」當生存基礎被動搖,就開始遷移。勇於挑戰新環境的傳承,形成今日廣袤的人口分佈。「全球保守估計有六千多萬客家人口,除了東南亞地區,連巴布亞新幾內亞都有客家人的蹤跡。」致力全球客家研究的張維安,不斷奔走進行田野考察,由族群文化主體來做詮釋。
  8. 「居住地和生活習慣,都反映出客家文化。」先到的居住者,當然選擇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域。後來者只能被驅趕到山坡地,相對貧瘠的地方。為了爭取生存的空間,客家族群在惡劣環境中,養成強韌堅毅的性格。
  9. 全世界客家人總數保守估計約有6000多萬人,5000多萬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等19個省區的180多個市縣,此外約600萬人分布在台灣、香港、澳門,約460萬人分布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模里西斯等80餘個國家。(PS:人口統計數字係網蒐,正確與否僅供參考)
  10. 客家人使用的母語「客話」(Hak-fa)俗稱客語、客家話或土廣東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地區也叫作「涯話」、「嘛介話」(Mak-gai-fa)或「艾話」。
  11. 客家語言保存一直是客家運動著墨的重點,也是族群存續重要的靈魂。「第一本客語字典,是外國傳教士寫的。」心繫客語存續的張維安,在瑞士巴色會總部發現並拍攝到客語發音表。位於瑞士巴色城(Basel),今瑞士第三大城「巴塞爾」的基督教「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據信是第一個到廣東客家地區傳教的教會,羅香林當時就是巴色教會的長老,對客家文化的保存與復興,有舉足輕重的貢獻。相隔一個世紀,歷經26 年完成翻譯的客語聖經,也在台灣出版,顯現基督教與客家文化的淵源與連結十分緊密。
  12. 在臺灣的客家人的數量佔台灣人口數量的兩成左右(另外七成為閩南人、一成為原住民與其他族裔),所以客家族群是臺灣人口第二大的族群(第一為閩南族群)。
  13. 依《客家基本法》定義的客家人口數推估達 466.9 萬人,占我國 2,356.1 萬民眾的比率為 19.8%。(PS:數字依據客委會2022年三月底公布最新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本調查係透過電話進行全國逾6萬民眾之隨機抽樣訪問而得)
  14. 客家民眾能與其他人溝通的客語腔調中,以「四縣腔」的比率最多(57.7%),其次為「海陸腔」(44.4%),其他如「南四縣腔」(5.8%)、「大埔腔」(5.9%)、「饒平腔」(2.4%)、「詔安腔」(1.6%)等使用比率相對較低。(PS:由於同一人可能操持一種以上客話次方言,統計數字加總會超過100%。)
  15. 從縣市別觀察客語腔調分布情形,多數縣市的客家民眾皆是以「四縣腔」或「海陸腔」為主要溝通腔調。居住在臺中市客家民眾使用「大埔腔」的比率最高;居住在雲林縣的客家民眾則是以「詔安腔」的使用比率最高。
  16. 若依不同設籍所在縣市客家人口分布情況來看,客家人口比率最高的前 5 個縣市依序為:新竹縣(67.8%)、苗栗縣(62.5%)、桃園市(39.9%)、花蓮縣(34.2%)及新竹市(30.3%),其中新竹縣及苗栗縣有近三分之二的縣民是客家人,其他三個縣市客家人口比率也達三成以上;其餘客家人口比率較高的縣市依次為屏東縣(23.1%)、臺東縣(20.3%)、臺中市(17.5%)、臺北市(17.4%)、新北市(16.7%)等。

資料來源:網蒐+維基百科、客家網、全球客家研究、客家委員會
背景圖來源:客家委員會六款客家文化意象暨桐花布料

《客客客棧》是一檔動畫節目,是針對年輕族群製作,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帶出客家文化內涵,節目中討論各個文化面向,以及大眾熟悉的客家事物,拉近一般人與客家文化的距離,因而成為在網路進行客家文化傳播的經典代表。
《客家大學堂》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劉鎮發教授所錄製一系列的客家文化的Youtube視頻。他通曉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德語和日語,並利用大部分時間研究客家話。 因爲他是客家人,熱愛客家話以及它的文化,覺得客家話是瀕危的語言, 所以他致力於保留客家話。 在這裡有一些客家語言、文化以及很多有趣的事物, 希望大家留意收看我們的節目和幫忙推廣客家話。
本集:『客家研究』客家人知多少: 全世界有多少客家人?

【臺灣客家腔】

臺灣客家腔調,主要可分為『四、海、大、平、安』五種:

  1. 縣腔–來自廣東嘉應州,擁有六種聲調、最多客家人使用
  2. 陸腔–源自廣東海豐與陸豐,擁有七種聲調,次多客家人使用
  3. 埔腔–源自廣東潮州
  4. 腔–來自廣東饒平
  5. 腔–來自福建漳州,保存最多古音與古意的客家話

五種客家腔調,主要分布臺灣地區

圖文來源:無限期支持台灣文學、台灣文化研究

●四縣腔(佔63.5%=北57.7%+南5.8%,此數字為南北四縣腔合計)
桃園縣:中壢、龍潭、平鎮、楊梅。新竹縣:關西(部份)。苖栗縣:苗栗市、公館、頭份、大湖、銅鑼、三義、 西湖、南庄、頭屋、卓蘭(大部份)。臺東縣:池上、關山、鹿野、成功、太麻、卑南。屏東縣: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高雄縣:美濃、杉林、六龜。
●海陸腔(佔44.4%)
桃園縣:觀音、新屋、楊梅。新竹縣:新豐、新埔、湖口、芎林、橫山、關西(部份)、 北埔、寶山、峨眉、竹東。花蓮縣:吉安、壽豐、光復、玉里、瑞穗、鳳林。
●大埔腔(佔5.9%)
苗栗縣:卓蘭(中街、內灣、水尾)。臺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和平。
●饒平腔(佔2.4%)
桃園縣:中壢(芝芭里、興南庄、三座屋、過嶺里)、平鎮(南勢庄)、 新屋(犁頭洲)、觀音(新坡村);八德(宵裡)。新竹縣:竹北(六家)、芎林(上山)。苗栗縣:卓蘭(老庄)。
●詔安腔(佔1.6%)
雲林縣:崙背、二崙、西螺。

※資料來源:摘自客家委員會(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pdf)
※由於同一人可能操持一種以上客話次方言,統計數字加總會超過100%。

嚴格來說:台灣有14種客家腔調,除了上述北四縣與海陸,尚有南四縣、大埔、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8個尚未失傳的腔調,合稱「四海永樂大平安」。其中永定、長樂兩個腔調幾乎完全退居個人家庭,另外還有幾乎失傳的豐順腔、揭西腔、汀州腔、平和腔、南靖腔、四海腔等6個腔調,目前較活躍而有完整分布區的為北四縣、南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其之間語言互通的關係或族群多寡的分布正好與「四海大平安」之次序相符。

目前台灣客家話五大腔調的合稱:四(四縣)海(海陸)大(大埔)平(饒平)安(詔安)!是的,就是這麼神奇!這五種腔調按照使用人數多寡,順著唸下來就是這樣一句渾然天成的吉祥話!更神奇的是以前七大腔調的時代,四海大平安還要加上「永定」和「長樂」,所以當年的版本是「四海永樂大平安」!

說「四縣話」的客家人來自清代的廣東嘉應州,因為嘉應州除了本轄之外,還管轄鎮平(今名蕉嶺)、平遠、興寧、長樂(今名五華)四個縣份,因此,從這些地方移民台灣的人,他們所說的客語,就被稱為「四縣話」。其實,自嘉應州來台者,並非每個縣份人數都很均勻,平遠、興寧的人數最少,其次是長樂,而以鎮平及嘉應州本轄(民國時期改稱梅縣)最多。因此,四縣客家人一般也稱為是從廣東梅縣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四縣客家人來到臺灣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由於原鄉耕地有限,生困活頓,因而被迫往外遷徙,遷徙來臺的時間大約始於清朝康熙二十年間(西元1681年),到了雍正、乾隆年間達到高峰,主要是客家人協助平定朱一貴之亂有功(康熙六十五年),清廷因此放寬粵籍人遷臺的限制所致,而來臺的四縣客家人中又以鎮平縣(今蕉嶺縣)來臺的人數最多,而苗栗縣是四縣客家人來臺後最大的聚居地,於是苗栗縣就成為四縣腔客家語的中心地。

台灣使用人數最多、範圍最廣的客家腔調為四縣腔,電視媒體與公共場所廣播幾乎都採用四縣腔。南部六堆地區因為地理隔離,已經逐漸形成與北部不同的「南四縣腔」。四縣腔與目前被視為「全球客家語代表」的梅縣話,同樣來自廣東東部原清代嘉應州地區。台灣使用人數次多的客家腔調為海陸腔,新竹縣全境幾乎都是其勢力範圍,在桃園與花蓮部分鄉鎮市區亦為主要腔調。來自原清代惠州府之海豐、陸豐一帶(今汕尾市),相對接近珠江三角洲,可能受粵語影響較大,許多音調都和四縣腔正好相反。

參考資料:
1.弄懂台灣客家話五大腔調
2.客語腔調分布
3.臺灣客家語(維基百科)
4.客家裔臺灣人(維基百科)
5.客家話怎麼說(威彼的部落格)
6.新北市客家語文館四縣腔
7.四縣話(維基百科)
8.客家話(維基百科)
9.客家委員會
10.全球各地客家人口分布情況

↑點選線上學習各種腔調↑
↑點選進入客話學習網↑
↑點選進入客語翻譯系統↑
(輸入文字可翻譯成客語,並有線上發音)
↑其他客語相關網站資源↑
新編客家語六腔辭典
新編客家語六腔辭典
台灣客語資料庫
客語認證辭彙資料庫
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人口統計數字來源:(網蒐概略數字僅供參考)
1.全球客家研究重鎮──台灣(台灣光華雜誌)
2.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華夏經緯網)
3.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

PS:「全球保守估計有六千多萬客家人口,除了東南亞地區,連巴布亞新幾內亞都有客家人的蹤跡。」致力全球客家研究的張維安(前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為研究客家文化與傳承學術命脈,海內外四處不斷奔走進行田野考察,由族群文化主體來做詮釋。(故六千多萬人口係專家田野考察估計,因從定義客家人及說客家話人口有很大認知出入,各地實際確切數字難正確統計,一般通詞總數皆說八千萬,亦有說一億多,誤差甚大,也無從考證,故上述表列數字也僅供參考,盼未來官方學術界能做出更正確調查數字公佈)